《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1月20日刊發了我院賀武華教授的文章:《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新時代意蘊》,全文如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國當下所形成的教育現代化的探索與實踐從屬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教育現代化,是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以及推動物質與精神共富的教育現代化。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一個不斷超越奮進的過程。教育現代化是在對傳統教育的反思與超越中不斷前進的。在西方,教育現代化伴隨文藝復興對中世紀教育的祛魅、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公共教育運動等一系列事件而產生發展。我國是后發型現代化國家,教育現代化起步也較晚。與經濟現代化一樣,教育現代化也始終是一個不斷演變和進步的過程,對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來說是一個不斷向新的教育發展目標前進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對后起國家和地區來說是一個不斷趕超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的過程。隨著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教育認識與追求的不斷深化,我國教育現代化掀起了一次次奮進的浪潮:教育普及化、大眾化、公平化、均衡化、國際化、信息化、個性化、多元化、終身化,等等。我國教育現代化不同于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幾千萬人受教育的教育現代化,而是2.91億人規模在校生的教育現代化,這就決定了它在逐夢和實現上述諸多“化”的過程中必然與“世”不同。共同富裕背景下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必然要在克服和解決中國教育主要矛盾中勇毅前行,在努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過程中,致力于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教育需要,不斷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努力消除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三大差距,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成功跳出西方模式的現代化。近代以來,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仁人志士一度提出“中體西用”的現代化,甚至有過“西體中用”“全盤西化”等主張。教育上,從西學東漸學習日本到效法歐美,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全面導向學蘇聯,我國的教育現代化似乎也經歷了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奮爭過程。然而,由西方發達國家控制、廣大發展中國家跟從所形成的“中心—外圍”現代化體系是不平等、不對稱的,這些都沒有也不可能讓中國教育走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睂崿F教育現代化沒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捷徑和模式。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更是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屈辱史中艱難起步。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自身國情和實踐,在博采東西方各家之長中逐步探索出的既順應世界歷史教育發展潮流又符合中國教育國情的現代化新路,是早已跳出了“中心—外圍”之說、“傳統與現代割裂”的現代化,是不依附于西方國家的教育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集中體現為對教育現代化的探索與追趕,40多年來的教育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的躍進史。在經歷了追求自我、實現自我,而又突破自我、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后,我國教育現代化穩步前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正為世界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在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展現中國教育獨特的魅力和活力。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始終堅定“四個自信”。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歷史必然。正是對“四個自信”內在邏輯的自覺遵循,我國教育現代化才得以不斷破解中心結構與邊緣結構、本土化道路與西方化道路、傳統教育與教育現代性等的關系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從“窮國辦大教育”艱難啟航,完成了“兩基攻堅”,突破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大學的困境,從“人人有學上”向“人人上好學”不斷攀升躍進。今天,我國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學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觀。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其中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教育現代化總體發展水平邁進世界中上行列,其中部分指標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的“四個自信”就是始終堅持以js333為指導,始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扎根中國大地推動教育現代性的增長,在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中實現教育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總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我們黨對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黨領導下的偉大實踐。堅持黨的領導是教育現代化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個“學”就是教育,凸顯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是我國第一個以教育現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略規劃,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為了回答好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黨的二十大報告以“科教興國戰略”為綱再次擘畫藍圖,視教育、科技、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黨的歷次工作報告中,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謀劃,前所未有地強調教育、科技、人才、創新的“四位一體”以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的一體化部署。這是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又一次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有助于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到“科教興國戰略”,均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是新時代建設怎樣的現代化、怎樣建設以及為什么建設現代化等重大認識的教育體現。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立足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國家民族的未來。教育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就是一個持續增加投入、改善民生、增進福祉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吨袊逃F代化2035》將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作為戰略任務加以明確,強調要建立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堅持優先發展先手棋,抓教育就是抓發展、謀教育就是謀未來。高質量教育體系必然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是人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人民是閱卷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是要始終恪守教育的人民立場,切實增強人民的教育獲得感。這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訴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當下工作重點就是要加快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和全面普及的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和高等教育競爭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就是要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致力于探索更加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優越性日益彰顯、歷久彌新。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質量教育體系研究”(21WZQH19YB)階段性成果)
作者:賀武華 系浙江財經大學教務處處長、js333學院院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1月20日
原文鏈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484&eid=45907&sid=212428&idate=12_2023-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