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2023年2月20日第6版全文刊發了我院賀武華教授的文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省域樣態》,全文如下:
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局之年第一課”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十四五”以來,浙江高擎“兩個先行”旗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其中,教育“先行”有著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要以“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建設高質量體系的省域樣態。
以教育現代化促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規定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為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內在性地規定了實踐邏輯。例如,與人口規模巨大相對應,我國在校生規模近3億、各級各類學校逾50萬所、專職教師達1800多萬,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擁有如此教育規模與特征的國家推進教育現代化,必然是中國特色的。再如,我們正致力于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要讓全體人民共享美好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樣的教育現代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探索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既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又要凝結中國共產黨教育事業百年奮進的實踐經驗;既反映了世界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與共性要求,又承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特殊教育使命與任務。中國教育現代化內置性地嵌入了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系列帶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和問題。
新時代浙江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示范性、高標準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展現好“兩個先行”全局中的教育現代化新擔當和新作為,鍥而不舍地打造新時代“浙有善育”“浙里優學”的金名片,開創領跑全國、躋身世界一流的省域教育現代化新樣態,形成辨識度高的省域教育現代化品牌。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省域樣態
教育現代化是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的現代化。2022年2月,教育部與浙江省簽署《共同推進浙江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備忘錄》,打造省域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浙江范例擺上了日程。
建設省域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始終將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覆蓋、鄉鎮公辦幼兒園全覆蓋等托底民生落實做細,且要與時俱進不斷抬高水準。努力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一體化、開放化及協同式系統建設,以城帶鄉、以優扶弱,大力發展“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教育共同體,強化優質教師流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利用信息技術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與受益面。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還要致力于化解教育主要矛盾。正如同富起來有富起來的問題一樣,教育矛盾并不因教育發展而減少。譬如,和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外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省的勞動力人口總體素質。為此,仍要堅持從補短板、夯基礎做起,切實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此外,要聚焦教育領域“急難愁盼”問題,改善教育民生。當前,我省“城鎮擠鄉村空”“中職與普高需求不協調”“高水平大學緊缺”等問題,以及落實“雙減”“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校園安全”等常態化問題,都需要更多長效機制。
勇當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一流典范
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js333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指向的是人的完整發展,而完整發展的生動體現之一就是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其次就是要著力凸顯精神層面的“富腦袋”,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
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學有優教與終身學習應當逐漸成為衡量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人的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一方面,教育要始終滿足人民群眾知識賦能、職業發展與國民素質提高的需求,使各級各類教育成為提升人力資本、增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要成為“擴中”“提低”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教育要讓人的精神富有成為本真追求,幸福美好的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精神享受,最終要推動人的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省域樣態,浙江要加快建成全民終身教育體系,努力為每個人在人生不同時期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機會,讓接受教育和自主學習成為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讓泛在學習照亮人生。
爭做區域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樣板標兵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教育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成功探索出了“浙江模式”,基礎教育高水平發展、高職教育半壁江山崛起、民辦教育異軍突起等,共同鑄就了教育領域的“浙江現象”。
面向未來,要繼續探索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實踐,尤其是強化政府教育履職、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增強教育管理的多跨協同能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集成共享,通過探索數字化教育等,放大信息技術在做大做強優質教育供給、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大背景下,教育發展要進一步彰顯對經濟社會的服務與支撐能力。為此,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推動教育向社會開放、與產業接軌,聚焦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夠契合、對經濟社會發展引領還不夠強勁的地方,發揮廣大高校學科科研和專業優勢,推動創新要素集聚勃發,建立健全產學研一體化共生機制,形成js333、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生態,為實現“兩個先行”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撐。
【作者為浙江財經大學教務處處長、js333學院院長,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財經大學基地教授】
原文鏈接:浙江日報 (zjol.com.cn)
